报名电话:020-85601369
13903065042
地址:广州市天河体育中心体育馆二楼正南面广东晓武太极拳俱乐部(天河城北门过马路正对面)
欢迎关注广东晓武太极拳俱乐部二维码
媒体报道
您当前的位置:网站首页 > 太极风采 >> 媒体报道

■新快报记者王剑平 文图
“生死之间都是几秒钟的事情。”张晓武说这句话,绝对是有感而发。他的意思是:当你见义勇为去帮别人的时候,顷刻之间,也把生命危险推到了自己面前。
二十多年来,生活在广州的河南人张晓武扬正气做善事,浑身充满正能量,仅抢劫犯就抓了十几个。很多次,穷凶极恶的劫匪狗急跳墙,拿着尖刀刺向他或嚷着要他的命,都让他感觉到这句话沉甸甸的分量,但他每次都义无反顾地冲了上去。家人常常为他担心,他本人却云淡风轻。熟悉他的人则说,张晓武之所以“该出手时就出手”,绝不是“憨胆大”,而是“艺高人胆大”!
1家在河南焦作自小喜欢打抱不平
今年45岁的张晓武是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区人。14岁的时候父亲去世,“母亲带着我们一帮孩子,日子过得相当艰难。”他拾过粪,捡过煤,吃了很多苦。虽然身体不好,他却天性好动,爱打抱不平。或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,年少的他学起了功夫,“我们村有一种世代流传下来的拳,叫少林炮拳,我就跟村里的武艺人学,之后又跟太极拳师张发全练拳,用3年时间把太极拳的套路学完,还跟太极拳师魏景焕学习内功心法。”
1989年10月,年仅22岁的张晓武来到广州,成为到南粤传授太极拳的第一代河南拳师,一待就是20多年,目前在天河体育中心开设一家太极拳馆。从偏僻的乡村来到繁华的大都市,张晓武一直保留着原生态的本性:见到不平的事就要管!
张晓武在广州第一次“管闲事”是在1990年11月。那天上午他正在天河公园(过去叫东郊公园)教别人练太极拳,突然听到有人喊“救命”,马上丢下学员飞奔过去,见一个30多岁的男子把一名女孩压在身下欲行强奸,女孩极力反抗,男子把女孩的衣服都撕破了。张晓武气坏了,“我边跑边骂,光天化日之下,你竟然干这种事情,你还是个人吗?!”那男子一看有人跑过来,提上裤子,骑着摩托车就跑,张晓武追了几百米没有追上。
他回到事发地点,把自己的上衣脱下给对方穿上,将其护送回工地。
2常常告诉别人我是河南人,也是广州人
2004年9月的一天中午,体育东路口地下道人头涌涌,张晓武与妻儿一起去天河南吃饭,过地下道的时候,听到有人在喊:“抢劫啊!抢劫啊!”张晓武循声望去,见一年轻男子在前边跑,一男一女在后边追。“前边跑的劫匪朝我这边跑来,可能是因为心虚,他边跑边气汹汹地叫:‘别拦我!别拦我!谁拦我我捅死谁!’”
张晓武当即把儿子推给妻子,“看到这小子到了我跟前,我上去对准他就是一拳,紧接着一个扫荡腿,这家伙立马趴在地上起不来,手里抢的金项链掉在地上摔成了三截。他的另外两个同伙一看这阵势,也不敢救了,撒腿就跑。”这时,另外两位见义勇为者也跑了过来,大家打电话给附近派出所,将抢劫者带走。临走,张晓武大声说道:记住,我是河南人!也是广州人!
张晓武事后了解到,这对夫妇是重庆人,主人姓谭,女儿在天河东开了一家餐馆,几天前专门来广州探望女儿,妻子脖子上戴了一条又粗又大的金项链,被三个犯罪分子盯上,假装上前问路,趁其不备抢走金项链。失主对张晓武十分感激,给他送了一面锦旗。
最自豪,《羊城晚报》曾报道他的事迹
张晓武见义勇为的事迹,曾被媒体报道过。
1996年9月的一天晚上,当时还住在暨南大学校园内的张晓武,与妻子一起带着4岁的儿子逛夜市,发现三个小偷正在偷一位行人的包,每次碰到这样的事,张晓武的“第一反应便是冲上去”。他把儿子和自行车交给老婆,上前制止。对方一看有人要当“愣头青”,当即把藏在身上的水果刀拔了出来。张晓武从来就不是“瓤茬子”,三下五去二便将三个蟊贼扭住,送到辖区派出所。
《羊城晚报》记者获悉此事后,采写了一篇《见义勇为张晓武》的稿子,于9月26日发表,其中专门提到:张晓武,河南人。这让张晓武很是自豪。
2002年8月2日22时许,正在天河体育中心教学员练太极拳的张晓武突然听到一阵惨叫,跑出去一看,发现东门隧道口处一位女性倒在地上,满脸是血。不远处,另有一位男子满嘴是血,衣服上也血迹斑斑。原来,他们先后遭4名歹徒袭击受重伤,身上的手机、财物等被抢劫一空。劫匪得手后,并不急着跑,似乎很镇定。张晓武看这种情形,“气坏了”,他大喝一声冲上去。对方4个人,其中一名劫匪见张晓武跑到面前,一脚踹过去。深谙太极功夫的张晓武躲开,一拳下去,该劫匪口吐白沫倒在地上,好一会儿才缓过劲来。张晓武马上转过身,与学员一起抓着另外两名劫匪,只有一名逃脱。张晓武告诉躺在地上的劫匪:“不是我要打你,是天要我打你。你抢人家,还要伤害人家,你伤天害理!”
这一幕恰好被路过此地的新快报记者看到,8月4日,张晓武的事迹再次广为人知。
■记者手记
刚柔相济河南人
张晓武其实已经是地道的广州人,“有时候我自己也迷糊,不知道我是河南人还是广州人,我今年45岁,22岁之前在河南,之后的23年都基本上在广州。常年在广州做事业,生活,回去都有些不习惯。但我的性格还是河南人的性格,生活习惯还都是河南的。”
尽管如此,每一次做了好事,张晓武都会告诉现场的人:记住,我是河南人!每次有记者前去采访他,他提出一个要求:一定要写上我是河南人!
这样做的人并不多。张晓武的理由是:一些人对河南人心存偏见。“其实哪里都有好人坏人,一个成熟的社会,对任何地方的人都不能有地域歧视。”他说:“我为自己是河南人而自豪!很多河南人在关键时刻都会挺身而出!”
对自己屡屡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行为,张晓武解释,练太极讲究的不是以刚克刚,更不是逞勇斗狠,那不是太极追求的,太极讲究的是刚柔相济,刚中有柔,柔中有刚。“做人也是这样,对善良,你一定要柔,但对于邪恶,你要展现出刚的一面。”
母亲教育他:要多做雪中送炭的事
张晓武说,自己之所以有今天这样的个性,与母亲的影响分不开。在他的印象中,母亲做了一辈子善事,“平时谁要是有了困难,找到她,她一定会帮忙。”
张晓武讲了一个故事。1963年,江苏邳州发大水,一些灾民逃荒到河南焦作一带,冬天下雪,他们就住在庙里、老戏楼里(文革前,还没有“破四旧”),腊月二十三小年,一位灾民拿着大茶缸到我们家门口,说大娘给点东西吃吧。“我妈正准备下饺子,她当即把人家让进屋,第一锅全部捞给他,整整一大茶缸。准备走的时候,这位汉子感动得哭了,说他正要生孩子的妻子有救了。我母亲听了,马上让他把妻子接到我们家。不久,他妻子在我家生了一个男孩,整整住了半年多才走。他给儿子起名‘福利’。”
这位汉子姓曹,一家人离开焦作返回家乡后,一直与张晓武家保持联系,2003年,在对方的再三邀请下,张晓武的母亲去邳州老曹家中,全村人来探望这位困难时期如此慷慨大方的老太太。“老曹给我妈打来热水,亲自给她洗脚。”
其实,张家在困难时期也曾得到过别人的无私帮助。
张晓武的父亲曾是当地一家农场的党委书记,1982年去世。“那时家里就像天要塌下来一样,我弟兄6个,还有1个妹妹,连吃饭的问题都解决不了。过年了,家里连一把面都没有。我父亲的一位苗姓朋友知道后,就给我们家送去了300斤面。之后许多年,因为生活困难,这300斤面一直没还上。以后等生活条件好了,却联系不到这个人了。”
这成了张晓武母亲的一块心病。2010年10月初,母亲对张晓武讲了这件事,说救命之恩,当涌泉相报,要他一定要想办法找到这位好心人,把钱还上,不然她良心上有愧。经过多方打听,最终,在离张家40公里外的一个地方,张晓武找到了当初接济他们的人。“我带上母亲一起去到苗老先生家。他非常意外,想不到28年过去了,我们还记得他。我母亲拿出600块钱,对方无论如何不收,但我母亲说,如果你不收,我这一辈子也睡不好觉。最后对方勉强收了400块钱。”
张晓武的母亲叫李桂英,今年78岁。“我母亲常教导我,人为善,福未至,祸已远去;人为恶,祸未至,福已远去。她还告诉我,要多做雪中送炭的事,锦上添花的事也做,但少做。”母亲知道儿子在广州经常见义勇为,她支持儿子这么做!